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党为破解“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涉及农村的未来发展,关乎农民的个人利益。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不同的乡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拥有的自然资源不一样,在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就千差万别,所以乡村振兴战略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建设者们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攻坚克难,更需要坚定执着的信念和永不放弃的勇气,同时乡村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在乡村传承沂蒙精神,激发村民主体建设乡村的奋斗意识,对明确改革创新思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沂蒙精神是中国红色革命精神之一,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它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它不仅仅属于临沂人民,它同样属于全国人民,在我国发展和建设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沂蒙老区这片红色沃土的具体承载、展现和升华,是党和人民群众共同铸就的伟大精神,生动展现了党、军队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情谊和血肉联系。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新时期,沂蒙精神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她蕴含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思想内涵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特质,有效契合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所需的精神养分,可以为其提供精神动力。
(一)沂蒙精神能增强乡村人的责任担当意识,提高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乡村振兴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谁来振兴乡村,即乡村振兴的主体是谁?毫无疑问,乡村是乡村人的精神家园和栖息地,乡村的建设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乡村人的生活质量,而乡村振兴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广大的乡村人,因此,乡村人对乡村振兴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其实,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乡村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努力与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品质,很多乡村人离开了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一方面增加了家庭收入,另一方面也在改变着乡村的面貌。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农村涌向城市的移民高潮(分别是改革开放之初、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以及新世纪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打开了乡村人的视野,为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气象。但自2015年始,农民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规模缓慢下降并出现回流,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新风尚,我国乡村发展也由此步入快车道。
大批重回乡村的人为构建更美好的生活环境都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中,但是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无论从拥有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还是从基础设施、发展路径等方面与城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可以说,乡村的全面振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因此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建设主体长期的艰辛付出和坚定的恒心毅力,沂蒙精神中内含的奋斗进取、吃苦耐劳、勇往直前、艰苦创业等精神品质,能够激发村民主体建设乡村的奋斗意识,树立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乡村振兴的使命感,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在奋斗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沂蒙精神能提升乡村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乡村人的自我建设能力,有助于打造一支能吃苦、肯奉献的乡村建设领头雁。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支立场坚定、视野宽广、肯奉献、有责任的高素质队伍担当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必将带领乡村人走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和人民群众永远跟党走的坚定立场和勇于担当的思想品质,体现了沂蒙人民在党领导下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彰显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使沂蒙人民使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中敢闯敢干,勇立时代潮头,同样在新农村建设中也会激励乡村建设者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展现了沂蒙人民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屈服、不消沉、执着追寻、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品质将推动乡村建设者们面对乡村振兴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意识,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争取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要义,体现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将会指引乡村建设者们以主动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始终做到舍小家顾大家,愿意为党、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随时牺牲个人利益。
所以,用沂蒙精神武装起来的乡村建设队伍必是一支立场坚定、不畏艰难、敢于挑战、乐于奉献的高素质队伍,必将带领广大乡村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把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魅力乡村。
(三)沂蒙精神的与时俱进性将带领建设者们锐意创新,探索出新时期乡村发展的新模式。
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但它不又从局限于哪个时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总是会汲取时代精神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开放包容的理论特质和强大的实践功能。无论是战争年代的“红嫂精神”“支前精神”,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厉家寨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经济开发区精神”“兰田商城精神”等,沂蒙精神都能随时代一起脉动,不断汇入新的时代内涵,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彰显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哲学内涵。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根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数量有关数据,其中全国农村人口数量有57661万人,占比41.48%,但是从户籍制度来看的话(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中国的农村人口有九亿,数字非常庞大,这一庞大的人口群体分布在不同的地域,而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非常大,从建筑、气候、交通、饮食、粮食种植、风俗习惯、工业结构等方面均存在极大的差别,所以,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他们所面临的自然条件、人才资源、交通状况和发展路径等也不同,这就需要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并以沂蒙精神蕴含的改革创新思想为指导,审视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所在,明确改革创新思路,发挥乡村人的主观能动性,敢于突破常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选择发展路径,构建乡村振兴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