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工作 >> 正文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年05月16日 15:10 巩文霞 点击:[]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战略,高校面临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适应战略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社会认可的综合型创新人才。高校转变教育理念,从教育的专业性和创新创业两个角度出发,培养基于需求导向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作用,推动高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文章在当前“双创”背景下,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双重视角下进行研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践教学体系、考评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进一步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专创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借鉴国外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各年级、各专业开设专业创新创业课程,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多样化、多渠道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全过程中,需要逐步改变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一方面,可以采用互动式小班课程来进行分组活动与讨论,与教师互动并完成案例或主题作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激情;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基于学校专业特色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结合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授课,将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与传统专业教学有机相结合在一起讲授,形成多样化的课堂模式。

二、建设在线开放学习平台

高校可以借助当下互联网资源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微课程等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创新创业课堂形成互补和有机互动,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师资的局限性,将传统创新创业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形成微课堂模式,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群。另外,高校需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从“有边界”向“无边界”发展,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加大慕课平台开放力度,打造专创教育融合的精品慕课,利用好慕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整合教学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高校除了整合自建或购买的线上和线下专创融合教育课程资源用于课程建设,还可以多方面利用校外的教学资源构建全方位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包括建立校内外导师库、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组建教材编写团队等。高校可拓宽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将校外具有创业经验的优秀人才和具有相关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也纳入教材编写团队,通过整合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在立足本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战管理经验,增加企业管理案例内容,编写具有实用价值的校本教材。

四、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参与有效的实践训练教学活动。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专创教育融合的成功经验,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上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创业园实践基地,在校内和校外导师指导下,开展模拟公司运营、参观企业等实践活动,真正认识企业如何生存及盈利,检验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日常工作安排,掌握财务预算与成本控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打造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共同建设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深入岗位,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让学生融入到实战场景中。

五、拓展多元化师资队伍

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旨在集聚优质共享的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切实发挥导师的教育引导和指导帮扶作用,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和实践性指导。高校应该制定详细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包括创新创业教师的聘用标准、日常管理、培养计划、绩效考核等方面。除了聘用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学术理论水平的高校教师担任校内导师外,还可从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中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校外创业导师,共同组成高校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另外,高校还需要不断拓展创新创业导师资源,有目标地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加入到师资队伍中,通过以老带新、定期组织培训、校外进修交流等多种形式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六、建立动态考评机制

构建动态创新创业教学考评机制,高校首先需要明确规定创新创业教学考核内容和方式,使人才培养与教学成果具有可检验、可考核的标准。其次,在考核指标体系上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也纳入体系,综合评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在评价机制方面,高校应该改变原来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家长、校外合作企业也加入到评价活动中,共同对创新创业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学生全员评教、教学检查和督导评学、各级领导听课、观摩教学、教师评学、教学奖惩等制度和手段完善教学环节质量评估体系。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创业教育密不可分,在专业教育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高等院校在实践教育工作中,应对两者的关系建立全面的认识,整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及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完善的共享机制,进而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社会输送具备高素质的可用之才。


上一条: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下一条: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探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