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工作 >> 正文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基于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查的一点思考

2019年12月12日 16:16 臧燕 点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而生生不息、虽经艰难险阻却依然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坚韧的民族品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大力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提出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尤其在当今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文化形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继续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更加重要和迫切。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阵地主要在学校,而学校则采取依托《语文》课,辅以兴趣课、课外活动等方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全面了解《语文》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情况,我们以山东省的高职院校为主,于今年开展了职业教育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的调研活动,该调研采用问卷星的形式,面向山东省内31所高校(23所高职院校,8所本科院校)和15所省外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发放837份问卷,有效回收801份,其中教师问卷122份,有效问卷122份;学生问卷715份,删除36个答题时间在90秒内的,有效问卷679份。

一、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五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知状况、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现状、语文课程内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语文课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情况及语文课程对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情况。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知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72.3﹪的学生认为任何专业开设《大学语文》都是“很有必要” 的,79.5﹪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在对学生进行的承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重任方面,有53.0﹪学生选择了《大学语文》,在对教师的调查中,高达95.0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语文》是“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影响最大的课程”。这说明,《大学语文》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我们应该立足《大学语文》,运用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此外,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知”调查中,有51.1﹪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之瑰宝,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好”,32.79﹪的教师认为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完善人格修养”,36.07﹪的教师认为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可见,尽管教师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有认识上的差距,但都意识到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现状

调查显示,70.0﹪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优秀传统文化水平一般,认为“比较多”的占16.9﹪,还有10.8﹪的人选择了“比较少”。教师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平较高的仅占受访者的20.49﹪,40.16﹪的人表示“一般”,32.79﹪的人认为“还够用”,还有31.15﹪的人表示“有待提高”。但在“您最喜欢讲授哪一类课文”一题的调查中,高达76.23﹪的教师选择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这说明有近八成的教师是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者。但反观教师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水平,我们很难想象他们能对此类课文有深刻的解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其课程的讲授能力以及接受者的接受意愿和接受行为。那么应该如何提高高职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呢?47.54﹪的受访教师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教师自主进行与传统文化内容有关的学习和阅读活动”,其次是“定期进行传统文化培训”(32.79﹪)和“学校经常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如竞赛、展览等”(19.67﹪)。因此,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传统文化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三)语文课程内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况

调查中,37.3﹪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最大的是“古典诗词曲赋”,非常巧合的是 51.64﹪的受访教师认为“最希望在语文教材中补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古典诗词曲赋的比例,其次是民风民俗文化(19.67﹪)、传统节日文化(10.66﹪)、古典小说(9.84﹪)和传说神话(5.74﹪),在同一问题的调查中,有39.3﹪的受访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古典诗词曲赋”,其次是“古典小说”(18.6﹪)、“民风民俗文化”(17.4﹪)和“传统节日文化”(12.7﹪)、“传说神话”(7.8﹪),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内容改革持基本一致的看法。

51.64﹪的教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应该是多种形式相结合,“多种形式”包括“以课文的形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知识探究”或“知识链接”的形式,而33.1﹪的学生认为应“多种形式相结合”,29.5﹪的学生认为应“以课文的形式”呈现,还有28.3﹪的学生选择“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所以,语文课中针对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充分考虑具体的师情、学情,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

(四)在语文课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情况

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师生互动,问答、讨论式学习”(39.0﹪)、“教师讲授为主”(24.2﹪)和“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学活用”(19.0﹪)。这一结果和教师问卷同一题目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40.98﹪的教师受访者认为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应避免的问题是“流于表面知识的传授,轻于文化内涵的挖掘”。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和独特风格是教师讲课的关注点。当然,课堂传授的知识无论是量还是质都是有限的,因此44.26﹪的教师受访者主张让学生多参加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可见,启发引导、互动交流的课堂组织形式和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的调查中,62.3﹪的教师认为最需要开发的就是“课件及视频资源”,这与当下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不谋而合,以视频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化、具体化,借助自媒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进生活,真正起到浸润心灵、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当然课程资源的主要开发者是教师,因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者。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时,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五)语文课程对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58.0﹪的受访学生表示所在学校主要通过组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活动来考查;通过布置作业考核的占38.6﹪;通过语文考试考核的占43.9﹪。44.9﹪的学生最希望采取的评价手段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检测”。可见,对学生来讲,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并不仅停留在知识的记忆,他们更看重的是能外化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无独有偶,老师们在接受此项调查时,有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实践活动才是检测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程度的最有效的手段。当然,单一的评价手段并不能客观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成效,毕竟文化的掌握情况不能简单地量化,所以应该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多样化的考核手段。

二、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影响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实不止如此,很多家庭和学生本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比如在和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非是要会背经典的诗词歌赋、了解古典戏曲小说而已,对于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哲学命题甚至生命的追问和思考所知甚少,还有学生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毕竟不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和当下的生活是脱节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属于历史的,是枯燥乏味、距离现实遥远的一种文化形态,并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但事实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之所以能在急剧变动的世界浪潮中屹立不倒,并且日益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功不可没,尤其是当代,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它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富含哲思的文化因子是引领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系统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比如开设美育课或第二课堂,增加社团活动的传统文化内容等,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因此 探索出一条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势在必行。

(一)建设“大语文”课程体系,不断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在重视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课堂内外,融进学生的日常生活,目前来看,最具操作性的做法就是建设“大语文”课程体系,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融入语文课中,让语文课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学语文》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外乎文言文、诗词歌赋、戏曲等,内容相对单一,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只开设一至两个学期,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建议依托《大学语文》建设“大语文”课程体系,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杂家等经典文本中,筛选出最具人文性、最切合时代主题,又适合青少年学生诵读研习的经典,作为诵读文本,同时开设书法、绘画、戏曲赏析、服饰、古典哲学、古典美学等课程,这样,语文课不单单是一门课,而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一个课程体系,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文化形态。同时将授课时间延长为两年半,即五个学期,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贯穿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历时性的,而不是即时性的。但我们也要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而学校的授课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建设“大语文”课程体系时应该在内容的选择上慎重斟酌,既要体现厚重的历史感,又要富有时代性,既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又要契合学生的接受兴趣和需求。

(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形式,打造“体验式”课堂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突出其生活性、传承性、实践性等特点,坚持价值观的引领,关注情商培养和人格魅力的提升,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生活化、社会化,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经典诵读的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少学生体验和师生互动探讨交流,这种间接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感性认识。在调查中,很多学生也表示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使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讨论中深化理解,比如可以考虑情景再现、学生表演等方式,课下发布教学任务,课上组织学生展示,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此外,还应该打破课堂教学的有限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经典诵读大赛、传统礼仪展示、参观传统文化综合体验场馆等活动,同时,也应利用已有的或根据实际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拓宽学校师生学习、交流传统文化的渠道,进行课上课下双线并行的教学形式,从而有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优秀传统文化评价体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考察主要通过布置作业或考试的形式来进行,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们最喜欢的考察方式却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测”,受访的教师们也表示这种检测方式是最有效的评价手段,所以,我们应该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实践检验为主,其他检验(考试、作业等)为辅的多元评价体系。那么,如何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任选一主题进行展示、表演,或者运用学到的知识仿写诗词等,同时还可以引导家长参与评价活动,这样就能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师资水平是关键因素之一,很多学生可能就因为听了一堂高水平的语文课就爱上了传统文化,一位具备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老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指引者,对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表示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一般,这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之一,因为干巴巴的照本宣科实在是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定期对语文教师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培训,逐步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解决师资问题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在校学生,学校的校长、老师也应该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以文化人。老师学习传统文化不但能够提升自身知识水平,更能在全校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有利于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当代依然富有文化活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情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性格的培养、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下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需要,更是加强素质教育和完善学校德育体系的需要。如果能够解决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对全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的改善将是功不可没的。

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与时俱进,融入日常生活,既要有历史厚重感、知识的严肃性和体系的完备性,又要生动活泼有趣,给学生创造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关键因素。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21/c40531-29721761.html

2、 《光明日报》(2019年01月16日06版)

上一条:浅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民间话语的理性表达 下一条:职业教育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

关闭